隴川景頗族“目瑙縱歌”的傳承與發展 ——兼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作者:馬居裏

文章來源:發表於《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3期

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族節日的傳承與發展是保護民族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通過梳理民族節日傳承與發展的歷史,可以從中總結和歸納其中一些可取的經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一定的借鑒。本文以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景頗族“目瑙縱歌”為個案,通過對隴川縣景頗族“目瑙縱歌”發展歷程的梳理和分析,指出民族社區精英、政府、民間社團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必須予以重視。

本文以雲南省德宏州隴川縣景頗族“目瑙縱歌”為個案,試圖通過對隴川縣景頗族“目瑙縱歌”發展歷程的梳理和分析,為民族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進行一點嘗試性的思考。

德宏州目瑙縱歌盛況

景頗族”目瑙縱歌“的文化意義

關於目瑙縱歌形式

“目瑙縱歌”在景頗語中的意思是“大夥跳舞”。這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一般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以後的九天內擇雙日舉行,節期二至四天不等。

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原是一種融宗教和文化習俗為一體的傳統慶典。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化為各種不同類別的“目瑙”。大致有以下幾種:1.“歲目瑙”,家庭財源茂盛,人丁興旺時舉行;2.“布當目瑙”,征戰取得勝利時舉行;3.“貢冉目瑙”,同胞兄弟分家自立門戶時舉行;4.“騰肯目瑙”,新建房屋住所落成時舉行;5.“空然目瑙”貴族家娶親辦婚禮時舉行;6.“達如目瑙”,出征時舉行;7.“昔目瑙”,有名望的長者去世送葬時舉行;8.“柱目瑙”,祭奠“木代”神時舉行。不同類別的“目瑙”都有特定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整個過程都是由“瑙雙”(領舞)隊和“瑙巴”(表演)隊組成的舞隊來表現和完成的。

關於“目瑙縱歌”起源

其一,人類是向鳥兒學會了目腦舞,而鳥兒的目瑙舞又是從太陽神那裏學來的。

其二,古時景頗族居住在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地方,人們過著幸福安樂的日子,然而有一天來了一個飲血吃人的魔王,他專靠吃小孩為生,還常常施展魔法,呼風喚雨,淹沒田雨。人們從此陷入了深重的苦難。這時,一個名叫雷盼的景頗男子帶領眾人奮起反抗,經過激烈戰鬥,終於殺死了魔王,為民除了害。人們欣喜若狂,縱情歌舞歡慶勝利。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祖先降魔除邪的勝利,每年都要舉行歌舞活動,並把這種歌舞活動稱之為“目瑙”。

其三,景頗人的創世人寧貫瓦的父母對寧貫瓦說:“我倆死後,你要舉行喪禮目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變成大地,你也就能變成人,繁衍人類。”於是,寧貫瓦接受父母的旨意去太陽國學跳目瑙。在太陽國裏,大家公推美麗的孔雀為目瑙舞的領舞人,孔雀不負眾望,帶領大家翩翩起舞,並悉心教會每個習舞者。寧貫瓦學成後,在人間也組織了目瑙舞會,他劃定喜馬拉雅山腳為舞場,把目瑙舞的線路刻畫在目瑙柱上,並規定領舞之人要戴上孔雀羽帽,以紀念孔雀的授舞之恩。從此,目瑙誕生了,並世世相傳,延至今日。

“目瑙縱歌”盛況

每逢目瑙節日,村村寨寨的景頗人身著節日盛裝,紛紛從四面八方湧入目瑙廣場。廣場上人山人海,氣氛熱烈歡快而不失莊嚴古樸的特色。廣場中央高豎著四根長約4米的目瑙柱,亦稱雌雄柱,中間兩根為陰,外面兩根為陽,上面皆繪有精美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右邊柱上往往繪以蕨菜花紋,象徵團結奮進;左邊常畫回紋構成若干個四方形,並塗以不同顏色,表示景頗族的遷徙路線;中間兩根柱子之間,交叉著兩把長刀,為景頗民族驍勇強悍、堅強剛毅性格的具體標誌。

目瑙柱的左側立著一個方形架子,上層是吹嗩呐的座位;前面掛著一個兩米長的大皮鼓和一面直徑一米多的大芒鑼,供跳舞時伴奏用。廣場四周用竹籬笆圍起,目的是為了防止野鬼的侵入和牲畜的干擾。舞蹈開始時,鼓樂齊鳴,人們由兩位德高望重且又熟悉目瑙舞路線的“瑙雙”領頭,後面跟著背銅炮和持長刀的隊伍,婦女們拿著扇子或彩帕跟在最後,歡歌雀舞,熱鬧非凡。參舞者少則百多人,多則幾千人,從清晨到日暮盡情歌舞,其間舞者跳累時可自動退場憩息片刻,而後又繼續登場舞蹈。

傳統的目瑙舞,行進路線嚴格按照目瑙柱上所示的花紋線路進行,即俗成的舞蹈規則,跳完兩圈後,就要變換隊形,分成兩路:一路仍由領舞人帶領,一部分人按照花紋的線路往前跳;另一路則變換舞姿,跳起自由的舞式,由舞蹈水準較高的“瑙巴”領頭,在跳舞的同時,還有兩對武士繞著廣場周圍跳,其中兩人拿盾,兩人持刀,以示驅趕野鬼。

文化意義

過去,目瑙節活動都是由景頗族官家主辦的,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一傳統的民族歌舞節日得到了繼承和發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拓新。在節日期間不僅有傳統的目瑙舞會,還舉辦各類文藝演出、書展、土特產品交流等活動。現在的“目瑙縱歌”已成為加強民族內部團結並向外展示其豐富民族特色,為廣大景頗群眾所深深喜愛的民族文藝活動。

“目瑙縱歌”作為一個民族的傳統活動發展至今,宗教色彩和類別已日益淡化,它已成為景頗族約定俗成的並寫入德宏州相關自治法規中的傳統節日,統稱為“主榮文蚌統肯瑙”。“目瑙縱歌”不僅記載著景頗人的歷史,而且在族群認同中的維繫力尤為突出。經過“目瑙縱歌”這種形式反復重現族群的歷史記憶,拉近了生活在不同地區不同支系景頗人的心理距離,有效地把個體與群體聯繫起來,使之成為景頗民族與其他民族間認同與辨異的一個重要標準,從而凝聚起景頗族的族群認同。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景頗族族界標識,“目瑙縱歌”具有重要的族群象徵意義和強化景頗族族群認同的實際功效。

隴川縣景頗族”目瑙縱歌“的傳承歷程

每逢豐年,出征、凱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動,均要跳“目瑙”,主要由景頗族的山官、頭人主持舉辦。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其文化內涵及目的意義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慶祝抗戰勝利、共和國成立以及民族政策的落實等諸多現實內容也會在“目瑙縱歌”這一傳統歌舞形式中得到展現。由於相關史料的缺乏,對其早期傳承的梳理較為困難,現今有精確歷史記載和較有影響的目瑙縱歌活動主要有以下一些。

1911年,隴川弄欠山官勒排早山,舉行了一次目瑙縱歌。

1925年,緬甸勵板壩一所教景頗文的教會學校校長德其諾,在當地舉行目瑙,緬甸許多處的景頗族,中國的隴川、瑞麗、耿馬等處的景頗族都去參加。

1936年2月,瑞麗弄賢的線諾坎,在弄賢舉行了目瑙。因為線諾坎他們改信基督教,緬甸八莫等地的教會很支持他們的行動,四處動員宣傳。中國、緬甸的景頗族去了很多,約3~4萬人。這是許多景頗族人記憶中較大的一次目瑙。

1945年,為慶祝抗日戰爭勝利,聚居在中緬邊境的景頗族連續舉行了好多次規模很大的目瑙。

從1935年至1956年期間,以“目代”神為內容的隴川景頗族官種(貴族)和寨頭(小山官)以及有名望的民主人士在隴川地域舉辦過各種形式的目瑙。

1938~1948年間,隴川王子樹鄉幫角官家尚自貴和幫掌官家舉行過官種目瑙。解放初期,1951年在賀瓦寨舉行(規模較小);1952年司拉山在隴川廣山舉行目瑙縱歌。

1953年,清平鄉弄弄寨官家尚早臘也舉辦“木代”神為主體的目瑙活動。

解放後隴川的景頗族官家舉辦的最後一場目瑙是1956年6月在廣瓦地區的石苗董舉行。這是官種的最後目瑙,主辦者是石苗董官家小姐勒排南帕。

受1966年至1976年之間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影響,國內的“目瑙縱歌”盛會停辦。

1979年德宏州盈江縣支那鄉的崩懂村由當地幹部群眾自發組織舉辦“目瑙縱歌”活動。

1980年正月十四至十五日在隴川縣在縣城中學運動場舉辦了隴川縣首次景頗族“祝榮文蚌統肯目瑙”文化盛會,這是有史以來隴川縣城最熱鬧的景頗族目瑙盛會。

1980至1982年三屆目瑙縱的成功舉辦和潞西西山目瑙縱的成功舉辦。

1983年,經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討論通過,確立“目瑙縱歌”為德宏州法定的民族節日,時間為每年的正月十五、十六日。

從1986年起縣裏統一在朋生目瑙縱舞場舉行,一直延續至今。2002年2月隴川縣政府成功舉行了“中國首屆景頗族目瑙縱歌節”,標誌著隴川打造“中國目瑙縱歌之鄉”的啟動。

2006年5月20日,“目瑙縱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瑙縱歌”傳承與發展的主導因素

景頗族“目瑙縱歌”固然離不開最廣大景頗民眾的參與,但現實中民族社區精英、政府、民間社團三者所起的作用則是應給予特別關注的。

民族社區精英

民族社區精英指的是那些在經濟資源、政治地位、文化水準、社會關係、社區威信、辦事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與參與意識,並對本民族的發展具有一定影響或推動作用的人員。自古以來,民族社區精英就是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民族民間文化,在民族民間的土壤裏綿延傳承,創新發展,其中那些民族社區精英在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政府部門

從景頗族“目瑙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恢復、傳承和發展中可以看到,政府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主導作用就在於政府作為國家權力機構,具有文化職能,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它不僅可以從物力財力上給與資助,而且還可以在人力上給與大力支援,離開政府的主導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無法正常有序地順利開展下去。

社會團體

社會團體作為連接政府部門和廣大民眾的重要組織也是必須得到重視的。社會團體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中通過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可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發揮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在景頗族目瑙縱歌傳承和發展的歷程中,一批由景頗族人士組織的民間社團對目瑙縱歌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中國景頗族文學學會(1988年8月成立)、德宏州隴川縣景頗族文化發展協會(1990年11月成立)、德宏州盈江縣景頗族文化藝術學會(1992年5月成立)、德宏州瑞麗市景頗族“文蚌”協會(1997年11月成立)等民間社團在傳承、整理、保護、挖掘和發展景頗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景頗族文化同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人們對景頗族文化的瞭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思考

當民族國家已經成為了現代歷史條件下社會發展的最為重要的單元,尊重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加強民族團結才是真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多元文化,國家長治久安,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正途。

從1958年到“文革”結束,國內沒有舉辦過一次目瑙

特色路线

节庆活动

旅游攻略

文化体验

信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