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去的大理古鎮TOP10


  

1.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簡稱葉榆,又稱紫城,其歷史可追溯至唐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築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為其新都。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西元1382年),方圓十二裏,城牆高二丈五尺,厚二丈。東西南北各設一門,均有城樓,四角還有角樓。解放初,城牆均被拆毀。1982年,重修南城門,門頭“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書法而成。 由南城門進城,一條直通北門的復興路,成了繁華的街市,沿街店鋪比肩而設,出售大理石、紮染等民族工藝品及珠寶玉石。街巷間一些老宅,也仍可尋昔日風貌,庭院裏花木扶疏,鳥鳴聲聲,戶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戶幾盆花”的景象依然。

▲大理古城

古城內東西走向的護國路,被稱為“洋人街”。這裏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館、咖啡館、茶館及工藝品商店,招牌、廣告多用洋文書寫,吸引著金髮碧眼的“老外”,在這裏流連忘返,尋找東方古韻,漸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1982年2月8日,國務院公佈大理古城為中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洋人街

▲古城人民路的外國歌手

▲街頭隨處可見的美食:乳扇

2.喜洲古鎮

喜洲鎮位於大理市北部,西倚蒼山,東臨洱海,隋唐時期稱“大厘城”,是南詔時期“十瞼之一”;又是電影“五朵金花”的故鄉,也是雲南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和重點僑鄉之一,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白族歷史文化名鎮。

自古以來就是洱海西岸白族政治、經濟、文化集中的重鎮,有悠久的經商歷史,是白族工商業發展的搖籃,清光緒年間,形成了馳名三迤的 “喜州商幫 ” 。孕育了以 “ 嚴、董、尹、楊 ” 四大家為首和 “ 八中家 “、“ 十二小家 ” 的民族資本家。

▲喜洲

▲喜洲粑粑

3.雙廊古鎮

雲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蒼海風光第一鎮”。境內水天一色、群山疊翠與湖光水色交相輝映,金梭織錦、“雙島雙曲”與古色淡雅、風情濃郁的白族集鎮相環抱,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麗天然圖畫,是最適宜人居的小鎮,素有“大理風光在蒼洱,蒼洱風光在雙廊”之盛譽。

▲雙廊古鎮

▲雙廊古鎮的經典拍照點

4.周城村

周城被譽為“白族紮染之鄉”,位於大理古城北23公里,坐落在離下關38公里處滇藏公路旁,是雲南省最大的自然村,面積4.7平方公里,人口8868人,幾乎全是白族。全村居住1500餘戶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鎮,為對外開放的白族民俗旅遊村。

周城不僅因為其境內的蝴蝶泉而聞名遐邇,而且還因為這裏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又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密如蛛絲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順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古樸而又幽靜。巷道兩側一幢幢白牆青瓦樓房,是周城白族的傳統石牆土木結構建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牆不會倒”是這種建築特徵的寫照。

▲周城村

5.挖色鎮

挖色,古稱魯川,位於洱海東岸,地處大理市中東部,北與雙廊鎮接壤,南臨海東鎮,東與賓川縣雞足山鎮毗鄰,距離雞足山和下關各42公里,北距麗江158公里。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海,西對如屏蒼山而遙望大理古城,東通佛教勝地雞足山而隱窺金頂,自古即為洱海東岸一個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是洱海地區歷史淵源長遠的白族本土文化發源地之一。

▲挖色風光

▲挖色本主節

6.鳳羽古鎮

大理洱源縣西南部的小鎮,風景秀麗,氣候適宜,適合旅遊。2000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山清水秀,物產豐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文墨之鄉”的美譽。因“鳳歿於此,百鳥集吊,羽化而成”故名。手工藝品鳳羽硯臺享有盛名。

▲鳳羽油菜花海

7.沙溪古鎮

沙溪位於中國雲南劍川西南部,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並流自然保護區域東南部,位於大理風景名勝區與麗江古城之間,遠近聞名的石寶山就在這裏。

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鼇峰山古墓葬群、沙溪東面華叢山銅礦遺址無聲地告訴我們,西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為中心的青銅冶煉製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時就擁有了較高的青銅冶煉技術,成為雲南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沙溪古鎮一個真正的古鎮,古色古香,今仍然保持著最原始的建築特色。古寺廟,古戲臺,古商鋪,馬店,古老的紅砂石板街道,百年古樹、古巷道、古寨門……

▲沙溪古鎮

▲沙溪玉津橋

8.諾鄧古鎮

位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深山裏的諾鄧,美麗得出乎人們的意料。諾鄧是一個因鹽業而發展起來的聚落,長期以煮鹽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區的經濟重鎮。解放後,海鹽大量開發,諾鄧失去了鹽這個經濟支柱,從此塵封於世,漸漸在人們記憶中淡化。但正是這種冷落,才使諾鄧有幸保持著依然純美的身姿。

諾鄧村背靠滿崇山,襟帶諾水,村口的漢代古鹽井好似村落的起點,圍繞鹽井形成層層疊疊屋巷亭樓,堪稱雲南鄉土建築博物館。由於地形限制,房屋交錯,石徑低徊,忽而出現的支巷疊映出陡峭的階梯,忽而凸出的門坊仿佛時間的迴響。

有著千年曆史的諾鄧天然鹽井,造就了諾鄧火腿所獨具的美味。在央視攝製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有一段6分鐘長的關於雲南諾鄧火腿的影像。正是這短短的6分鐘,讓諾鄧火腿瞬間名聲大噪。

▲諾鄧

▲諾鄧火腿

9.巍山古城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南詔國的發祥地。始建於元代的古城,在明代改為磚城,如今風貌依然。巍山還是雲南推行土司制度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其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眾多寺觀廟宇,與多姿的自然景觀遙相呼應,相得益彰。巍山古城內街道以拱城樓為中心,呈標準的井字結構建設,共有25條街道,18條巷,全長14公里,城內房屋基本保持了中式結構,南、北主軸線兩側的房屋則完整的保存了明、清時代的建築式樣和風格,房子朝向為南偏西15度左右,屬結合當地的最佳採光方式,以彌補“四合五天井”光線不好的一面。2015年1月3日淩晨三點左右,巍山縣拱辰樓被大火燒毀。

▲巍山古城

10.金華鎮

金華鎮位於大理劍川縣北部,為劍川縣城所在地,1975年設鎮,是劍川縣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214國道的要衝,茶馬古道上的重鎮。在這裏,每年都要舉辦二月八太子會。每年的農曆二月八這一天在金華古城舉行傳統白族民俗活動,延續至今已130多年,從麗江、洱源、鶴慶、蘭坪四縣數萬白族群眾身著絢麗的民族服飾,自發彙集到古城參加規模宏大的太子遊四門盛會。

▲金華鎮

特色路线

节庆活动

旅游攻略

文化体验

信息查询